报告题目:硼/磷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能源催化结构化学
报告人:周天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报告时间:2022年6月2日下午2:30-6:30
报告地点:国家大学科技园阳光楼中401
催化材料的宏观性能取决于其微观的结构,而微观结构不仅是晶体结构,还包含形态、电子、价态、配位构型、自旋态、原子间相互作用等结构因素。系统研究这些结构因素并进一步揭示它们对材料催化性能的影响无疑至关重要。而传统异相催化剂结构局限性导致在分子与原子尺度上精准调控存在很大挑战。硼/磷掺杂的金属有机骨架是一类晶态多孔催化材料,基于其结构精确且可调控,利用结构化学的研究思想;系统探索了催化中心微环境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对于指导高效催化剂的理性设计与性能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报告人简介:
周天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红宝石hbs0022平台化学化工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2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2012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2016年4月-10月赴美国Emory大学化学系Tianquan Lian教授课题组学习超快光谱。2017年2月回国起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百人计划”。曾获2010年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18入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境外B类),2021年获中国科协第六届优秀科技论文奖。2021年获中国化学会优秀学术组织奖;2022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与中国化会学主办的综合性英文SCI国产期刊Chin. J. Struct. Chem(《结构化学》)编辑部主任及执行主编。主要从事能源催化结构化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至今已在 Energy Environ. Sci, Angew Chem. Int. Ed, Adv. Funct. Mater, ACS. Catal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五十余篇。
报告题目:超薄2D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杂化和定向及其应用
报告人:韩敏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海峡柔性电子研究院)
报告时间:2022年6月2日下午2:30-6:30
报告地点:国家大学科技园阳光楼中401
维度对特定功能材料的电子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石墨烯的发现,打破了“2D原子晶体不可能存在”的理论预言,引发了关于超薄2D纳米结构研究方面的热潮。对于本征层状结构晶体,其超薄2D纳米结构可通过机械、超声或电化学插层剥离而获得,但剥离产率较低,且在应用过程中易于再堆积,导致其表/界面活性位点难充分暴露或利用;而对于本征非层状结构晶体,其超薄2D纳米结构的合成本身面临更大挑战,在后续应用中的障碍同上。杂化和空间定向是解决上述两大类超薄2D纳米结构应用障碍的有效途径。以层状主族或非层状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非层状Pd-基合金、碳基材料等几类功能材料为例,系统探索了其超薄2D纳米结构的合成、杂化和定向问题,并研究了其在能源转化和柔性储能中的应用,为今后理性设计目标超薄2D纳米结构和性能优化奠定了基础。
报告人简介:
韩敏, 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美国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永久高级会员。2006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在南京大学物理系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9月到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评为副研究员;2012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4年入选南京师范大学第三批校百人培养计划;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做访问学者;2015年7月晋升为教授,同时获得美国化学会“Membership Award”奖励;2016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7年晋升为博导; 2022年4月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到福建师范大学海峡柔性电子(未来科技)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低维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缺陷与电子结构调控及其在能源催化、柔性储能、生物传感和生物电子等领域中的应用方面的工作。至今已在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J. Am. Chem. Soc., Appl. Catal., B, Small, Biosens. Bioelectronic.,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 他引4900多次, H-index为40;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教育厅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各1项。